下面相片中的人物是張自忠上將,他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最高職務中國將領,也是二戰同盟國戰死的最高軍階將領之一。
十四年抗戰中,和張自忠一樣為國捐軀的將領還有400多位,他們力戰而死,無愧國家民族的事迹應該被銘記。
圖為身穿大禮服的張自忠。網上圖片
中國犧牲將領超過多數同盟國
內地傳媒引述統計稱,自「九一八事變」至1945年抗戰勝利期間,中國軍隊傷亡達到380多萬,當中殉國將領最少有414位,包括189位國民革命軍的國民黨將領,八路軍等共產黨武裝的更多,有206位,另有民眾武裝的19位,中國犧牲將領的人數和比率,都超過二戰大多數同盟國家。
講到抗戰殉國將領,張自忠必會被提到。
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傷亡達到380多萬。圖為武漢會戰中,中國軍隊堅守陣地。視覺中國/當代中國授權
張自忠出身山東名門,少年目睹國之亂象,遂棄學從戎,立心報國。1933年,侵華日軍從東北進犯華北,長城抗戰打響,張自忠任喜峰口第29軍前線總指揮,率兵奮勇抗敵;他派遣的大刀隊夜襲日軍後營,更成為傳奇。
1937年「七七事變」前,張自忠先後被任命爲察哈爾省主席和天津市長,又代理北平市長,奉命與日方斡璇,為部隊後撤備戰爭取時間,卻遭誤解為漢奸,一時間被全國聲討,報紙一律稱其「張逆自忠」。但他選擇了忍辱負重,只等待時機雪恥。
張自忠擊潰日本「鐵軍」
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,張自忠再領兵禦敵。在1938年的臨沂戰役中,他指揮的59軍鏖戰七晝夜,擊潰日軍號稱「鐵軍」的板垣師團。
這場勝利奠定了此後台兒莊大捷的基礎,亦徹底洗刷了張自忠漢奸的罵名,自此再沒人懷疑其愛國和抗戰決心。因為戰功赫赫,張自忠也被日軍稱為「活關公」。
張自忠治軍以嚴明著稱,又會以身作則,與所有士兵共同訓練。網上圖片
1940年5月,日軍派重兵進攻湖北棗陽和宜昌一帶,企圖威脅陪都重慶,棗宜會戰爆發。時任第33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,雖知部隊的裝備後勤處於劣勢,惟決意死戰。
戰前他親筆寫信告諭部下:「國家到了如此地步,除我等為其死,毫無其它辦法。更相信,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,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,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。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,海不清,石不爛,決不半點改變。」
毛澤東親題「盡忠報國」
5月14日,在兵力懸殊的戰鬥中,身先士卒的張自忠被包圍,身邊只剩下副官和參謀。他身中數彈,血如泉湧,但拒絕撤退,強撑着給司令部寫下最後一份報告,並向副官說:「我力戰而死,自問對國家,對民族可告無愧。」
此際日軍已蜂湧而上,張自忠再頭部中彈,復被敵人刺刀扎入身體,終轟然倒下。這一年,他49歲。
張自忠殉國消息傳出,舉國痛悼。當局不惜代價奪回其遺體,運往重慶。當遺體經過宜昌,十萬百姓無懼日軍戰機臨空,傾城而出為英雄送行。
位於重慶的張自忠烈士陵園。網上圖片
張自忠犧牲後被追授二級上將銜,他是整個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最高職務中國將領,也是二戰同盟國戰死的最高軍階將領之一。中共方面亦為張自忠舉行追悼會,領導人毛澤東親題了「盡忠報國」的挽詞。
新中國成立後,中央人民政府於1982年追認張自忠為革命烈士;2009年,張自忠被評為「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」。為紀念這位抗日名將,北京、天津、武漢等城市如今都建有張自忠路。
中國多個城市都建有張自忠路,紀念這位抗日名將。圖為北京東城區的張自忠路。網上圖片
戴安瀾:遠征緬甸 打出國威
常被提及的殉國將領,還有戴安瀾。他畢業於黃埔軍校,抗戰期間曾率兵血戰古北口,在武漢會戰中擊敗日軍第九師團主力,在崑崙關戰役攻克崑崙關,擊斃日軍少將,戰功彪炳。
戴安瀾出身黃埔軍校,曾參加北伐。圖為戴安瀾戎裝照。網上圖片
1942年,戴安瀾率第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,赴緬甸救援英軍。同古保衛戰打響後,第200師全體官兵堅守陣地,勇猛還擊。雖是孤軍作戰,後援困難,戴安瀾卻誓死抵禦到底。
他在給夫人的信中寫着:「現在孤軍奮鬥,決心全部犧牲,以報國家養育。為國戰死,事極光榮。」
戴安瀾:首位獲得美國勳章中國軍人
同古保衛戰歷時12天,第200師以犧牲800人的代價,打退了日軍20多次衝鋒,殲滅敵軍4,000多人,俘敵400多人,打出了國威。
可惜即便有局部戰鬥勝利,也無法扭轉整個緬甸戰場上盟軍的潰敗。1942年5月18日,戴安瀾在郎科地區突圍戰中身負重傷,至26日在緬北茅邦村壯烈殉國,時年38歲。
中國第一次遠征軍,包括戴安瀾任師長的第200師,於1942年開赴緬甸。圖為中國遠征軍,小圖為戴安瀾的兒子等人,2009年在緬甸尋到戴安瀾殉國的茅邦村。網上圖片
戴安瀾抗戰的貢獻備受肯定,殉國後被追授陸軍中將,新中國追認他為革命烈士;戴安瀾亦被評為「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」。
1942年,美國追授戴安瀾懋績勳章,他也成為二戰中首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。
血戰日寇八晝夜 左權創經典戰例
另外,曾就讀於黃埔軍校和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左權,則是抗戰期間八路軍犧牲的最高級將領。
1940年,左權協助組織和指揮「百團大戰」,斃傷和俘擄日偽軍4萬餘人。此後,他指揮八路軍總部特務團進行黃崖洞保衛戰,與日寇血戰八晝夜,斃敵千餘,創造以少勝多、敵我傷亡六比一的經典戰例。
左權曾就讀黃埔軍校,又曾留學蘇聯。網上圖片
1942年5月,日軍猛攻八路軍總部所在的山西遼縣麻田,時任八路軍副參謀長的左權掩護總部突圍轉移,25日在十字嶺中彈殉國,年僅37歲。
為紀念左權,他的犧牲地遼縣改名「左權縣」;他同樣被選為「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」。
左權犧牲的十字嶺現建有紀念亭。網上圖片
當然,抗戰殉國的將領不止張自忠、戴安瀾和左權,犧牲的其他級別軍官和士兵有更多,他們都是民族英雄,是中華民族的脊梁,其事迹和精神應該被永遠銘記。
本文獲「當代中國」授權刊出,歡迎關注:
https://www.ourchinastory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