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\郭松筠
铁线篆为小篆书体之一,而且最能代表小篆“篆引”的态势。《说文》中“篆,引书也”,又“引,开弓也。凡延长之称,开导之称,皆引申于此”。这正是篆引的本义和篆书体的特征及名称来源,它能概括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篆书的绝大部分。
柳宗元《江雪》 铁线篆 郭松筠作品
释文: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
落款:郭松筠录古诗。
一、小篆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
(一)玉筯:“筯”同“箸”,筷子。以笔划粗细均匀,状如玉筯而得名,它具备小篆早期线条特征,是篆引发展的阶段性产物。李斯小篆《泰山刻石》最为典型,属于玉筯,字形端正,笔画均匀圆转,笔力遒劲,历代学习篆书的人都能从中受益。
(二)倒薤:这种篆引的线条的末端尖锐,像倒垂的薤叶,如:《尹宙碑》碑额篆书(《尹宙碑》全称《 汉故豫州从事尹府君铭 》,东汉隶书碑刻)。篆额已残,只存“从”“铭”两字。
(三)铁线:因用笔匀细如线、坚韧如铁而得名。铁线篆与玉筯篆相比,表面上只是线条有粗细之分,而内涵上却颇不相同。铁线篆以瘦劲取胜,结体修长,线条遒劲平整,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,婉曲翩然,追求“神”之所在,表达所想,正合于《周易》“立象以尽意”的审美范畴。
李白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 铁线篆 郭松筠作品
释文: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落款:李青莲诗一首,郭松筠书。
二、铁线篆是篆书中的极品
铁线篆是在《泰山刻石》《峄山碑》《琅琊台刻石》基础上演绎而出,它保留了秦小篆典雅、唯美、纯粹的特质,令之更趋极致化,并使这一书体的本质精神和艺术气息得以升华。它承袭斯、冰遗韵,其魂魄是高古的,其形体是唯美的,崇尚简洁纯粹。它的境界高妙,尤为耐人品味。
铁线篆的篆引线条与众不同,它简单、质朴、含蓄、中庸,从某种意义上说,它是小篆线条发展的终极形态。它的线条经历千锤百炼而得到升华,与大璞不雕时代的稚拙天趣不同,而是有着“既雕既琢、复归于朴”的美学特征,是经过高度提纯的线。这种线里面倾注了作者无限的热情和感悟,使它具有与禅悦精神相通的美感。它以不变应万变,万变不离其宗的旨趣,更强调内心的清净和愉悦,与儒家提倡的“修身”“养气”有着密切的联系。它不仅是文字现象,更是一种艺术精神的追求。铁线篆的篆引线条容纳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,它不是旧时代妇人刺绣之描花样那样单一和直白,精良的铁线篆笔下涵盖和包容着数不尽的碑帖。
当代书法的实用功能几乎消失了,但是迎来了中国书法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复兴。书法的纯艺术时代到来了,而铁线篆对于懂和不懂书法艺术的人来说都觉得是绝对的美、永恒的美。铁线篆圆转匀称、粗细相当,线条流畅婉丽,藏头护尾,挺拔舒展,细而不弱,婉而有劲,给人以稳定和谐及自信之感。比起玉筯和倒薤更加精美飘逸,婉通自然,是玉筯和倒薤的精练与升华。
欧阳修《采桑子·群芳过后西湖好》 铁线篆 郭松筠作品
释文:群芳过后西湖好,狼藉残红,飞絮蒙蒙。垂柳阑干尽日风。笙歌散尽游人去,始觉春空。垂下帘栊。双燕归来细雨中。
落款:欧阳永叔题咏颍州西湖词采桑子其一,此为欧阳修晚年居颍州时所作。庚午谷雨前二日,郭松筠书于东北松花江上游。
三、铁线篆的审美价值
铁线篆不仅有玉的骨力,而且用笔的方法与线条的质感又要与玉筯相同。书写铁线篆势必要对玉筯下一番真功夫后再进一步提升,并且需将心态调整到十分清净平和,心力和笔力都能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才能写出名副其实的铁线篆。所以说铁线篆从多方面展示着它的迷人魅力,体现着超越时代、超越时空的审美情趣和独特风格的追求,故而,观赏铁线篆着实是一种奢侈和高品质的享受。
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、文化生活多元化、高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,铁线篆书写艺术更具有贵族精神,更强调内心的淡定和清安。它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、高贵的精神气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在黑白之间的展现。铁线篆匀净的线条、不事张扬的形体、没有妩媚的姿态,疏朗矜持,落落大方,显示出独有的高贵的气质和宽厚的精神,不媚、不娇、不乞、不怜,更多了一份艺术化的洒脱和超越型的智慧。
人们欣赏铁线篆作品主要依靠意会,而不是由作者论证。铁线篆的出现与流行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与文化渊源,简单的好恶是不能令人信服地阐明一种艺术现象的。
沧海日少陵诗对联 铁线篆 郭松筠作品
释文:沧海日,赤城霞,峨嵋雪,巫峡云,洞庭月,彭蠡烟,潇湘雨,广陵潮,庐山瀑布。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。少陵诗,摩诘画,左传文,马迁史,薛涛笺,右军帖,南华经,相如赋,屈子离骚。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。
落款:癸巳夏日,郭松筠书。
假如我们有耐心,并能细心地去分析、品味铁线篆,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着被精炼到极限的种种美感。它的线条可以比作行云流水,极美而且极为自然;也可以比作美女清歌曼舞,有着说不尽的空灵与飘动,高雅而不矫饰,超尘拔俗、雍容华贵。杜甫有“书贵瘦硬方通神”之语,恰好是铁线篆的一种气质和境界的写照。
庄子曰:“天地有大美。”所谓“大美”,一曰形之美,二曰道之美,三曰德之美。形之美,曰充盈,曰精致;道之美,曰通达,曰刚健;德之美,曰包容,曰不伐。中国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大美。篆书是中国文字华美之巅。铁线篆之美,表现在笔画和结体上更清纯、更生动。
篆书由于字体古老,更具有神圣庄重、图案美的观赏价值,它自形成以来颇受重视。历代重要内容、各种标题、重大碑额、手卷引首,皆以篆书来书写,以示尊贵。铁线篆虽然瘦劲,却向来是富贵的象征。
吉林北山楹联 铁线篆 郭松筠作品
释文:五载我重游,桑海高呤诗世界;一层谁更上,乾坤沉醉酒春秋。
落款:吉林北山古庙楹联之一,今已不存。辛未寒露,郭松筠书于无为斋灯下。
篆书之道,重在规整统一、庄重典雅、古朴流畅、刚柔相济。“篆书有三要:一曰圆,二曰瘦,三曰参差。圆乃劲,瘦乃腴,参差乃整齐,三者失其一,奴书耳。”这是王澍对篆书理论的真知灼见。
“圆乃劲”是表现篆书的气质;“瘦乃腴”是表现篆书的精神;“参差乃整齐”是表现篆书的德行。
在艺术的欣赏和风格的追求上,篆书本身用笔流转,不使顿折,必以瘦硬取神,铁线篆更是如此。但是瘦只是用以取神,不能片面地求瘦无肉,在能“瘦”的同时,使得瘦且丰润,方显富贵,这是真实的铁线篆最难达到的。“参差乃整齐”意即在笔画参差变化中求统一,也是因为篆书字形律于“方整”,缺失大小、长短、错落等因素,所以,不能一味地使之整齐,否则将陷于呆滞,不符合艺术规律。
“铁线”是因为它的笔画纤细却不纤弱得名,相反,它那筋骨强健的线条有如银钩铁画,以这种独特的手法来表现铁线篆的艺术魅力,使之个性鲜明、独树一帜。
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 篆书 郭松筠作品
释文: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故垒西边,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。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。遥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。羽扇纶巾,谈笑间、樯橹灰飞烟灭。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。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。
落款:苏轼词,郭松筠书。
四、铁线篆书与法难能可贵
(一)书写难。铁线篆的书写难在笔力挺劲,中锋运笔,笔笔如刚丝受外力制约而转换形态,富有张力和弹性。所谓铁线,必当做到笔圆气畅。起笔藏头,收笔护尾,使起收之处呈现圆和之态,不露锋芒;起笔后的运笔稳行慢书,不轻不重,不提不按,线条始终保持着当直则直、当挺则挺、当婉则婉、当曲则曲的状态。骨力内蕴,气息通畅;明丽清朗,干净利落;运笔坚劲畅达,线条圆润瘦劲;点画粗细均匀,既具图案之美,又有飞动之势;其结构布置变化合度,曲直相宜。
由于铁线篆的线条十分匀细,起笔收笔做到藏头护尾很难,再则因为铁线篆的线条的超常匀细,字与字之间笔画多少而导致疏密相差悬殊,产生对立,更难体现出含蓄中庸、和谐统一的内涵。要做到通篇结构严谨疏朗,姿态优美飘逸,在书写用笔和线条表现力上要具有足够的创意。铁线篆的书写,不但要学习古人,临习碑帖,更要对前人书写技巧和审美情趣进行深入研究,在此基础上注重创新,重视独立意识,这样才能给后世新书体的诞生提供可借鉴的经典范例,避免过于严谨而影响书法的发展。
(二)结字难。在铁线篆的字形的设计上,取长方纵势,昂首垂尾,如洪钟稳立,呈均衡对等之形。然而洪钟毕竟是洪钟,不能机械照搬,导致铁线篆字形上窄下宽,脚宽腰细,这是常见的病态,一定要避免因为这种结字完全失去了铁线篆无宽宏大度之胸怀。
铁线篆的结体颇显辩证,长方纵势,上收下放;左右对称,字心中立,具装饰性。用笔似锥画沙,劲如屈铁,体态狭长,结构上紧下松,平稳端严,疏密匀停,雍容典雅,有庙堂之气概。铁线篆横如架梁,竖比立栋,布白匀衡,守黑有度,犹如窈窕淑女,长裙曳地,自然飘动,缓缓前行。每根线条充满生命的活力,且有明确的审美追求,要体现出铁线篆独有的丰富的意蕴和超脱的精神。
(三)布局谋篇难。写铁线篆作品选文章诗词或者自作诗文都很讲究,内容和字形选得恰当,写出来之后,字与字之间搭配妥切,通篇就很调顺。文章中常有重复字出现,但是写铁线篆作品时,一定注意通篇重复字要有变化,最好做到不雷同;笔画多和笔画少的字避免碰在一起,否则会有拥挤或空旷之感;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要多变化,参差却不杂乱,变化中要保持一致;章法上要体现出大小统一、井然有序,笔画多的要小,笔画少的要大;讲究布列成队,行气贯通。单独观看,个个如白描图案,清新淡雅;整体欣赏,每一幅作品若精美织锦,飘逸柔美。铁线篆有超越时代审美的情趣和独特的风格,无论是唐代或清代的铁线篆,都能体现出汉人着装,宽舒长垂,雍容优雅,简约质朴,矜持端庄的精神内质。
门联 铁线篆 郭松筠作品
释文:图画本天成,试观四壁云山,万家烟火;楼台从地起,且喜大江东去,爽气西来。
落款:吉林市北山古庙楹联。辛未寒露后,郭松筠篆。
清孙承泽云:“篆书自秦、汉以后,推李阳冰为第一手。今观《三坟记》,运笔命格,矩法森森,诚不易及。然予曾于陆探微所画《金滕图》后见阳冰手书,遒劲中逸致翩然,又非石刻所能及也。”李阳冰的铁线篆,线条或如垂柳之摇曳,或如流云之舒卷,洋溢著一种抒情的气息,代表着小篆书法在唐代复兴的文采风流。
孙过庭在《书谱》中说“篆尚婉而通”,屈曲流美乃是篆书的首要审美特征。铁线篆的线条更为纯净温婉、秀美端庄,它本身就能包蕴着情感和修为。
铁线篆方中寓圆,挺拔遒劲,笔致古朴,刚柔相济,活泼中现稳重,秀美中亦显端庄,中正虚和,神韵超绝,笔墨之外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,体现一种创造精神和自然之趣。
《四时读书乐》 铁线篆 郭松筠作品
释文:(春)山光照槛水绕廊,舞雩归咏春风香。 好鸟枝头亦朋友,落花水面皆文章。蹉跎莫遣韶光老,人生惟有读书好。 读书之乐乐何如,绿满窗前草不除;(夏)新竹压檐桑四围,小斋幽敞明朱曦。 昼长吟罢蝉鸣树,夜深烬落萤入帏。 北窗高卧羲皇侣,只因素稔读书趣。 读书之乐乐无穷,瑶琴一曲来薰风;(秋)昨夜庭前叶有声,篱豆花开蟋蟀鸣。 不觉商意满林薄,萧然万籁涵虚清。 近床赖有短檠在,对此读书功更倍。 读书之乐乐陶陶,起弄明月霜天高;(冬)木落水尽千崖枯,迥然吾亦见真吾。 坐对韦编灯动壁,高歌夜半雪压庐。 地炉茶鼎烹活火,四壁图书中有我。 读书之乐何处寻,数点梅花天地心。
落款:翁森诗《四时读书乐》四首。癸巳岁末郭松筠篆。
五、铁线篆永恒的内涵美
铁线篆的单一就是大千世界的总括,是书家艺术精神与人性的凝聚。线条的细密精微、婀娜多姿仅是它表层的美,而深入探索其哲学底蕴,探索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妙不可言,可惜现在被高速发展时代浮躁的人心所覆盖了。苏轼曾经为书法勾画出这样一种艺术境界:“笔势峥嵘,辞采绚烂,渐老渐熟,乃造平淡,实非平淡,绚烂之极。”以此来形容和欣赏铁线篆,真可谓恰当之至。
在艺术作品中,往往在表现形式限定后,会把功夫下到深层。越是形式复杂,越容易把精力消耗在表面上,流于肤浅,放松了对内涵的充实。老子语云:“少则得,多则惑。”即此之理。
铁线篆中体现出“贵柔”“求静”的哲学意识。它的运笔没有激流奔腾的宣泄,没有强烈的起伏跌宕。随着线条的延伸,流露出含蓄的灵秀之气。那种不事张扬、不去炫耀、淡泊宁静、自然而然的品格也正是“夫水之汐也,无为而才自然矣”的体现。这样广博深厚的美感,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最深层的核心,这种精神浓缩在单纯的运笔和极其丰富的细微变化之中,它是书法艺术中无法取代的一颗璀璨的宝珠。今天来研究铁线篆,正是由于它的无可取代性。
当今书界由于受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影响,往往过分强调视觉艺术的冲击力,注重形式上的感受,使有些作品流于审美粗糙和盲目狂放。作为铁线篆这种入细入微的静态理性美,潜涌于字里行间,寓寄着中华文化艺术精神的“内悦”核心。这种生命力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,这种超凡脱俗、经过提炼升华、超越时空的美感情趣还是值得今人借鉴的。
郭松筠
Guo Songyun
1949年生,吉林人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中国震旦佛教艺术研究院艺术顾问,美国德风画院秘书长。
书法作品入选“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”“中日妇女书法交流展”等。在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‘赛克勒杯’中国书法竞赛”中荣获二等奖、“中国教师国际书法大奖赛”中荣获一等奖等。书法理论文章《铁线篆审美观念分析》入选“第三届全国青年书学讨论会”,并在《青少年书法报》上刊载。其传记载入《世界华人美术家年鉴》《世界美术家传》《世界艺术家名人录》《世界艺术家人才纪录大全》《中华英才大典》《中华骄子》《东方之子》书画卷、《世界优秀人才大典》《中国现代书画界名人大观》等。